11月20日,第三届世界大学生立方星挑战赛中国区总决赛在海南文昌圆满落幕。经过激烈角逐,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代表队再创佳绩,《轨道救援》项目斩获中国区总决赛一等奖,《月面探测模块化机器人》和《创新X卫星敏捷设计》项目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卫星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科学卫星总体研究所的指导教师马成毓、张连鑫、郑文、张博闻、张若骥、王新尧等多位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卫星创新院荣获优秀组织奖。

一等奖作品“轨道救援”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牵头,联合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组成跨校团队。团队成员包括:王玥博、马肖睿、候巍一、刘文丽、宋亮俊、唐林峥;指导教师为马成毓、王天枢。

项目针对当前星座规模急剧扩张与轨道碎片持续增长带来的挑战,聚焦“低成本、可复用、多场景适配”的未来在轨服务需求,设计并研制出一颗基于水工质推进系统的可重复使用立方星平台。作品提出了可行的低成本在轨服务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可加注水工质的多模态推进能力”、“多功能对接机构”和“AI赋能自主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创新,为长期困扰航天任务的补给难、成本高、服务单一等问题提供了突破性路径。项目有望作为未来大规模低成本太空救援与服务任务的基础平台,为在轨补给、故障卫星救援、轨道碎片主动清理等行动奠定关键技术基础。
“面向月面探测的模块化机器人系统设计”项目聚焦月球南极极端环境下的自主探测与多平台协同技术。项目在自主定位、视觉惯性导航、多源信息融合及复杂地形适应等关键环节表现突出,展现出扎实的技术能力与优秀的工程实现水平。
“创新X卫星敏捷设计”项目采巧妙集成了高度自主的智能机械臂,并搭载 SPACE-VLA 智能体系统,实现了非合作目标捕获、在轨服务与多工具位快速切换等关键能力。

三个获奖项目均体现了卫星创新院团队扎实的工程基础、系统设计能力与跨学科协作优势。
此次大赛的优异成绩,充分展现了卫星创新院学子在立方星前沿技术、工程教育体系和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坚实基础。参赛团队以严谨的工程素养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在国际化舞台上展现了卫星创新院的科技担当与创新活力。
